“十三五”期间,姑苏区均衡发展民生事业,兜牢民生底线,优化公共服务,办好为民实事,主动回应民生期盼、坚决兑现民生承诺。
今年,姑苏区将全力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服务
“做一下肾脏彩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口服百令胶囊4粒,黄葵胶囊5粒,动态观察尿蛋白及肾功能......”视频里,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的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强正在为虎丘街道的魏菊英提供治疗建议。
这两天,魏菊英觉得左半边身体乏力,到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社区医生使用远程会诊服务平台连线陈强,通过历史诊疗资料,对魏阿姨的病情有了初步了解。双方医生通过视频商讨,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
“这个平台省了跑腿,免去排队候诊的麻烦,真是太方便了!”这个让魏菊英赞不绝口的平台,就是苏州市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该系统采用移动式工作站、高拍仪等设备,与三级医院建立多学科远程联合门诊,促进医联体协作更紧密高效。目前,该系统已率先在苏州市市立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1家医院和姑苏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部署,并逐步推广使用,让患者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专家诊疗服务,感受数字化带来的医疗福利。
“时间银行”让老人发挥余热
最近,苏锦街道光华社区的“光华里”餐厅火了。餐厅只有厨师和经理两名专职人员,20多名“服务员”都是社区居民。“我在这里帮忙拣菜不拿工资,哪天我要是做不动了,那么其他志愿者也来帮我服务,我也不花一分钱。”殷建荣就是“服务员”之一,他说,大家都是不拿薪水的,分组每周来一次,一点儿也不辛苦。
这就是“光华里”餐厅提出的“时间银行”理念。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赚取”积分,存入“时间银行”,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相应的服务,如老年学堂、居家就医、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
这种创新模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附近老人就餐的难题,光华餐厅每餐12元,80岁以上户籍老人还另有政府补贴;另一方面,光华互助式养老食堂也是对邻里互助养老新模式的探索,吸引刚退休想发挥余热的健康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得到归属感。
让困境儿童多一个“爱的港湾”
小苗(化名)是金阊街道辖区的一名困境儿童。父亲意外身亡、母亲处于服刑期,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金阊街道儿童“关爱之家”了解到小苗的情况后,安排专业社工定期入户探访,开展深度个案服务,有效改善了小苗的成长环境,并帮助他办理了落户和入学手续。
据悉,金阊街道儿童“关爱之家”对辖区61户困境儿童家庭都进行了走访,建立“一户一档”,并联合心理咨询师,对部分儿童展开深度个案辅导。
去年,姑苏区全面落实上级儿童福利政策,成立了姑苏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成金阊街道、吴门桥街道儿童“关爱之家”,初步构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今年,姑苏区将按照省级标准完成另外6个街道儿童“关爱之家”建设。
同时,姑苏区还将在在金阊、吴门桥街道试点建设社区儿童工作站,并形成全区儿童工作站建设指导标准,打通儿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
首家“老+幼”健康综合体来了!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与千家万户的幸福息息相关。姑苏区首家“养老+托幼+卫生”的一站式便民服务载体就要来了!这个“苏式”健康综合体位于吴门桥街道宝运路,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3岁以下以及60周岁以上人群的照护需求,实现老幼共托、医养融合的美好愿景。
去年,姑苏区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载体建设,新建8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个日间照料中心和62个社区助餐点,并将养老服务延伸至辖区老年人家庭,全年完成359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419张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
接下来,姑苏区将着眼于大部分老人不离家庭、不出社区的养老意愿,通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信息化赋能、试点“物业+养老”服务模式等,探索打造姑苏特色“老年友好型社区”服务品牌,更好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社会参与、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从儿童到老年人,从日常生活到医疗服务,这样的幸福感,实实在在,掷地有声!
今年,姑苏区还将在拓宽就业创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社区治理等方面展现民生福祉新水平,让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